【中國科學報】超級電容器多孔炭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本報訊(記者李清波)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山西煤化所)主持,寧波中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共同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電化學電容器多孔炭(以下簡稱電容炭)空白詳細規范,經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納米電工產品與系統技術委員會通過,正式對外發布。該標準由山西煤化所709組技術團隊承擔制定工作。
這一電容炭領域首個國際材料空白詳細規范,全面梳理了材料對器件性能的影響因素,包括電容炭的化學、物理、結構及電化學關鍵控制特性23項,其中電化學關鍵控制特性除了比容量、倍率性能等一些短期性能指標外,還包括下游用戶更加關心的長期穩定性、溫度耐受性等指標。
電化學電容器以其超快的充放電能力、長循環壽命、寬工作溫度范圍、高安全可靠性和低維護成本,廣泛用于電力監測通信終端、電網調頻和規模儲能等領域,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我國電化學電容器的關鍵活性材料——電容炭,卻長期依賴進口。為此,山西煤化所科研人員自2019年向IEC提出制定電容炭空白詳細規范國際標準和超級電容器電極片空白詳細規范的標準提案,旨在助力國內盡快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