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博士后招聘啟事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是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的高技術基地型研究所,主要從事能源環境、先進材料和綠色化工三大領域的應用基礎和高技術研究與開發。
建所以來,山西煤化所以協調解決能源利用效率與生態環境問題和重點突破制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先進材料瓶頸為目標,在能源和材料領域突破系列關鍵技術,滿足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國防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重大需求。“十四五”時期,山西煤化所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圍繞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炭基新材料制備與應用、氫能與燃料電池核心關鍵材料、污染物協同控制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四個主攻方向,開展定向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系統集成創新,為國家能源與國防安全提供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引領煤炭綠色低碳與高端炭基材料發展方向,成為我國能源、材料領域創新能力強、影響力大、不可替代的戰略科技力量。
山西煤化所擁有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煤炭間接液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碳纖維制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煤化工技術國際研發中心以及與潞安集團共建的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單元;中科院(山西省)炭材料重點實驗室、山西省粉煤氣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生物煉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石墨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熱塑性復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院、省級研發單元以及應用催化與綠色化工實驗室所級研發單元。
主辦有《燃料化學學報(中英文)》和《新型炭材料(中英文)》等學術刊物,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山西煤化所在各個歷史時期為國家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以及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計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發明獎、自然科學獎、杰出成就獎以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47項,國家授權專利865項。
山西煤化所博士后流動站始建于1995年,一級學科為化學,2023年新獲批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流動站。
山西煤化所將以人才隊伍優化為核心,以重大項目實施為牽引,以對外合作交流為窗口,以創新平臺建設為保障,全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積極發揮國立科研機構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加快現代化研究所建設步伐。現誠邀優秀人才加盟,共創輝煌未來。
網址:http://www.sxicc.cas.cn
一、基本條件
一般應為35周歲以下、新近畢業的博士畢業生。在國(境)外取得博士學位的,進站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
身體健康,敬業踏實,對科研工作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有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溝通協調能力強;?
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納入“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管理;?
年薪25-30萬;
參照職工管理,繳納五險二金,參加研究所組織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
獲“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資助項目”支持的,資助經費2年60萬元;
獲博士后國資計劃A、B、C檔資助的,資助經費分別可達100萬元、90萬元和80萬元;
可按要求申請引進人才類項目;?
聘期滿后可擇優申請研究所事業編制科研崗位。?
三、申請材料?
請有意向的申請人填寫附件《山西煤化所博士后崗位申請表》,發送至郵箱?postdoctor@sxicc.ac.cn?。長期有效,隨申隨評。?
四、聯系方式??
聯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桃園南路27號?郵編:030001
聯系部門:山西煤化所人事教育處?
聯 系 人:任老師,王老師?
電??? 話:0351-4040493
傳??? 真:0351-4041153
E-mail:?postdoctor@sxicc.ac.cn?
五、招聘崗位
| 部門 | 需求 | 人數 | 崗位工作 | 合作導師 | 聯系方式 |
| 919組 | 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具備氫燃料電池、電解水、電化學有機物氧化耦合制氫方向,催化劑、膜電極結構與電堆設計相關研究經驗,熟悉使用各類物理化學材料分析與表征技術。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強大的實際動手能力。具有優秀的中/英文論文寫作和表達能力。治學嚴謹,勤奮求實。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 3 | 燃料電池/電解制氫催化劑設計制備,研究內容包括低鉑催化劑設計、合成、批量制備;燃料電池催化劑層結構精準設計;PEM/堿性膜電解水析氧/析氫反應催化劑/電極宏量制備;電化學有機物氧化耦合制氫催化劑設計;PEM燃料電池/水電解工業級裝置設計。需要完成數據分析整理,撰寫學術論文,發表研究工作,參加學術會議,參與項目申請。 | 尹熙 | xiyin@sxicc.ac.cn |
| 705組 | 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具備瀝青調制及炭材料制備相關研究經驗,熟悉使用各類物理化學材料分析與表征技術;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動手能力;具有優秀的中英文論文寫作和表達能力;治學嚴謹,勤奮求實。 | 2 | (1)稠環芳烴液相炭化過程調控 開展稠環芳烴液相炭化研究,考察催化劑和助催化劑用量、反應氣氛、反應溫度和時間等對瀝青聚合產物組成、分子量及分布、結構等的影響,闡明催化反應機理,確定較佳的催化劑體系和反應參數。 (2)瀝青基功能炭材料的構筑 在調控稠環芳烴液相炭化過程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形貌、不同結構炭材料(如中間相瀝青、中間相碳微球、活性炭、泡沫炭等)定向合成的基礎研究,闡明其轉化機理,揭示不同炭質功能材料的形貌、結構調控原理及方法,為發展由稠環芳烴出發制備高性能功能炭材料奠定科學和技術基礎。 |
宋燕 | yansong1026@126.com |
| 616組 | 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有催化劑制備、金屬催化、有機合成、儲能技術和液流電池研究等科研經歷者優先;具有較強的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熟悉使用各類物理化學材料分析表征技術;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際動手能力;具有優秀的中英文寫作和表達能力;治學嚴謹,勤奮求實。 | 2 | 針對有機液流電池活性材料循環穩定性差、電解液濃度受限等問題,設計合成具有高電化學可逆性、低衰減速率的有機分子,揭示分子結構與電池性能的構效關系,開發適配的電解液體系,使單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20000次以上,為新型液流電池的商業化應用提供關鍵材料與技術支撐。 分子設計與初步合成:篩選候選分子結構,完成目標分子的合成路線優化,搭建測試體系; 電解液性能優化與單電池設計:組裝單電池,進行恒流充放電測試,重點分析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庫倫效率、能量效率,記錄循環后的容量衰減數據,結合DFT計算結果優化分子結構; 構效關系揭示與系統集成:將優化后的活性分子與電解液體系應用于500ML堆疊電池測試,優化流場設計與操作系數,并完成相關專利申請,發表SCI論文; 成果總結與轉化:整理研究數據,撰寫博士后出站報告,形成完整的材料合成手冊與電池組裝工藝規范。 |
張國營 | zhanggy@sxicc.ac.cn |
| 908組 | 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與計算化學,熟悉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及密度泛函理論,并具有在煤轉化相關的多相催化體系開展動態模擬應用研究的豐富經驗。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和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工作認真負責,具備良好的讀寫及溝通能力。 | 1 | 費托合成氧循環動態調控機制理論研究:針對以費托合成為主的煤轉化關鍵催化過程,利用多種尺度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電子結構計算、以及基于機器學習的數據分析方法研究反應條件下催化劑表面結構演化與表面反應過程,結合鐵基模型表面體系的原位表征實驗,揭示費托合成中氧物種的來源、及其在催化劑體相、表面的遷移及轉化機制;研究氧化學勢對催化劑表面活性位演變及氧循環機制的影響,為費托合成過程的低碳化提供基礎理論支撐。整理研究數據,撰寫博士后出站報告及高質量學術論文。 | 溫曉東 | wxd@sxicc.ac.cn |
| 301組 | 化學工程與技術、冶金工程、材料與化工專業;專業基礎扎實,具備較強的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英文寫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在本領域國際期刊發表一區論文2篇及以上。熟悉煤熱解、液化、氣化等研究領域者優先。 | 1 | 開展煤結構和反應性的構效關系研究,重點針對低階煤定向解聚過程和產物分布性質開展研究,深入研究低階煤熱轉化反應機理及動力學,結合工況條件下的煤熱轉化過程開展工藝調控及優化研究,開發解聚產物高值化利用新途徑。 | 白宗慶 | baizq@sxicc.ac.cn |
| 709組 | 35周歲以下、新近畢業的博士畢業生。專業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以第一作者發表3篇及以上CCF-B類及以上或SCI論文,熟悉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工程、軟件開發,具有材料信息學、化學信息學、深度學習及其在計算機-材料/化學交叉學科領域應用研究經驗者優先。 | 1 | 主要從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工程、軟件開發工作;負責電化學儲能領域專業知識庫構建、大語言模型訓練、人工智能輔助材料開發和理論模擬研究;整理研究數據,撰寫高質量學術論文、軟著;配合指導研究生課題,協助課題組進行相關科研項目的申報與實施。 | 蘇方遠 | sufangyuan@sxicc.ac.cn |
| 916組 | 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多相碳一催化領域研究基礎,具有扎實的催化理論知識和優秀的英文論文寫作表達能力。 | 1 | 主要從事多相碳一催化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包括CO2催化還原、煤基高值化學品合成過程催化劑設計和過程開發等,服從課題組研究方向安排;熟知且能操作表征類儀器(如XPS、XAS、TEM/HRTEM等),整理研究數據,撰寫研究報告、專利、工序文件等;維護和管理設備。 | 張振華 | zhangzh@sxicc.ac.cn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2025年8月26日
附件下載: